本期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关键词:
技术
有一回,我来到一所学校的办公室。宽敞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位老师,这位老师正在对着电脑屏幕进行简短的课程录制。我静静地站在旁边,直到这位老师录制结束,我才轻声走了过去。
老师告诉我:“现在是上课时间,每周大概只有两三节课的时间刚好是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不在,有比较安静的环境可以录课。”
我环顾四周,顿然觉得办公室可以变得更不同,或是有更独立小间的教室方便这位老师的录课。想了一会儿,我问老师道:“你为什么录课呢?”他的回答如此朴实:“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看看。还有,可以放到网上去,兴许对更多人有帮助吧。”
想想在五年前,大多数的我们都不可能接触过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和微信。而五年后的今天,我们都把这些当作常态化的使用设备和软件。
其实在不知不觉中,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方式。
技术其实并不那么高深,它就在我们身边,它很友好,并没有那么“难”不可攀。
作为教师,并不需要掌握太多高科技的技术,往往最实用,最常态化的才是最有效的。那么,如何又快又好地学习技术呢?
1
我常常看到很多老师的PPT设计得满屏都是字
为什么要把那么多字放在屏幕上呢?两点看似无法争辩的理由:第一,这样方便我讲课。第二,也方便学生获取信息。
其实,换一个角度看问题,完全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。我们完全可以准备好讲义,给自己上课的时候提醒,也可以发给大家讲义看起来更准确全面。
而PPT不是Word,PPT是辅助我们传递核心信息,甚至增加视角效果的工具。每一页PPT里,只需放一个核心的观点或亮点即可。
现实中,我们需要用到大量最常用的工具,把握核心的观念有的时候比掌握技巧来得重要。否则,再多的技巧也会为了一个错误的观念服务。
2
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回顾今天所学习的重点呢?
一个好的教育情境问题,往往是一个好的出发点。有些老师可能想到做一个视频微课共享给全部同学回看。
而有些老师变通一下,视频有点麻烦,要不建个微信群,发一条60秒语音作为今天的重点回顾。
还有些老师想到,回顾的最好方式不是教师自己重复重点,而是学生主动回顾与应用迁移,要不采取群内随机抽号的方式,抽中的同学用60秒语言给大家回顾一下。
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都会冒出来,再来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出最优的方案。
3
以数学学科为例,体验颠覆性的学习变化
当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,新的大学科观正在重构。
✦ 游戏化体验式学习
关于数学的小游戏越来越多。
如果你有iPad的话,不妨下一个叫做“饥饿的鱼”的app感受一下。小鱼身上会有不同的数字标记,表明小鱼想要吃的数字。需要玩家自由地组合气泡,通过数字的相加等于小鱼身上的数字标记,小鱼就会吃进去。学习者可以不断升级,完成不同的游戏化学习内容。包括:20以内,100以内的加减乘除。
✦ 更精准的练习反馈
数学会有非常多的练习题。下面这是“猿题库”的app的截图。无论学习者想要哪个知识点的练习都可以点选进行,还可以自由组卷,错题收集,查看详细解答。
不仅如此,软件也会分析出学习者在做题中常出现的错误,给予学习者自动的推送练习。
类似于这一类的练习平台不仅此一家,也非常多类似的平台。不仅让老师在复习课的时候非常方便,也给每一个学习者非常个性化地记录和有据可寻的复习策略。
✦ 更全面的自学平台
无论是新东方还是学而思都有全套的视频课程,任何一个想超前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观看视频进行自学。
不仅如此,大量一线老师正在尝试录制微课。系列微课的构建也在为学生们提供全套的学习环境。
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老师,不同的系列课程进行学习。
以上这三个方面带来的是教与学方式的逐步转变,接下来这一个方面正在让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转变。
无论你有没有智能设备,你都可以体验一下。登入网站http://www.wolframalpha.com/ ,或者是下载wolframalpha的应用程序。下载后,在输入框内输入任何的方程式,点击确定。
奇迹出现了!这个平台将再复杂的方程式进行解答。
从这我们知道数学不是高考里面的竞争工具,不是比拼谁能够算得又快又好,而是真正去理解数学,探索数学,不被繁杂的数学计算所局限,把计算交给计算机吧,能够让孩子们重新在生活中发现数学,在实际问题中尝试构建出数学模型。
如果以这个思路,我们是否可能发现,一个中小学生正在探索连大学数学系的学生都还没有涉足的问题呢?是否能够具备完全不同的学习进度呢?是否真正领悟数学的奥秘与精彩,并运用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呢?
4
巧用技术,构建“情境”
以物理学上经典的“自由落体运动”为例。真实体验的情境可以是让学生们像亚里斯多德一样,跑到某个教学楼楼层,在同一个高度,抛下羽毛和铅球。
这个时候的认识和发现会留下一个怎样的体会呢?如果把整个过程拍成视频,逐帧播放会发现什么?如果在物体上装上传感器,又会得到哪些数据?
当我们处在真空环境中再来做一次这样的实验,又或是怎样的一个结果了。NASA通过一个80立方米的实验室,用时3小时,将其内部空间的空气抽掉。又做了一次羽毛和铅球同一高度下落的实验。
(以下是实验视频,4分钟)
因此,通过技术,情境体验的维度是多样,学生们可以尝试设计各种变量,改变各种材质,甚至改变重力变量,观察反思结果。
5
这也许是未来的一个常见场景
3D打印笔,最快速地呈现立体构想。
技术总是琳琅满目,层出不穷,大到整体趋势,小到一个快捷键。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事无巨细,全盘掌握,无所不知。但是,有的时候,当你对某个领域范畴内的技术了然于胸,就可以做到信手扭来,为我所用。
不过,我也想到,前段时间慕课(MOOC)被高高举起,其形式传遍大江南北,而后来不少反思又把慕课重重摔下,这一举一摔,让很多人都迷糊了。
其实,我们太容易绕回原点,而忽视了正在一线开展起来的点滴变革,忽视了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下正在生成的学习转变。所以,技术只有和教育本质相结合,才会发生化学反应,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。
☻
本文系综合自杨晓哲先生微信公众号“教育技术”,转载请在原号联系授权。
☻
编辑 | 星宝
今日号外
2019星教师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4月山城启幕
聚焦语文/数学/英语/综合实践创新课程最新实践样本
点击下图获取全流程
▼
☟☟☟点击阅读原文,获取会议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