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教师︱温美玉(台南大学附属实验小学)
★★★
对我而言,每一年的语文科教学都是一场一场的华丽冒险,我喜欢带着孩子,往未知却充满探索乐趣的方向前进。
许多人认为教科书“呆板无趣”,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尽然,就像许多极具巧思的创意者,能在专门出售廉价衣服的商店,挖到足以令人惊艳的服装,再搭配出世上绝无仅有、保证不与名人撞衫的行头,这,是本事也是绝活儿。
在这之前当然少不了得要下番功夫,做点功课,也就是说,只要参透教科书的内涵,进而取其资源并补其不足,照样能在制式的教科书里,让孩子既学会阅读策略,又有方法驾驭写作。
一样的时间,就能创造出惊人的教学成效,所以说,教孩子写作,何需“另辟战场”?
课文太简单?试试扩写吧
一二三, 木头人, 一二三, 木头人, 一二三四五六七, 停。
这是台湾一年级上册的课文《木头人》,可以看出,课文形式并不完整,无法归类为任何一种文体,这样的文章,可以怎么来策划写作教学呢?
以这一篇来说,很清楚地看出是小朋友玩“木头人”游戏的过程,所以,我们就可以朝记叙文中记事的方向来思考。
内容探索分析
记一件事,结构就是原因、经过(过程)、结果,以《木头人》这篇看来,主要提到了玩木头人过程中的口号,但是并没有提到前因与后果。
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玩游戏,更喜欢和一群朋友玩游戏,其中“木头人”这个游戏,是此阶段孩子的最爱,把游戏变成语文教材,也顺势引导孩子将过程纪录下来。
这篇文章,只有几句话,因此,老师可以从几方面做补充:
1.带领孩子去玩木头人的游戏
2.让孩子说明木头人的整个游戏规则
3.带领孩子看着课本的图像,看看图画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?
写作模式
本课以“扩写”为主,主要是“扩段”。
先从文体来思考,这样的题目,如果以正常的题材来写作,我们一定会写成记叙文中的记事,因此,原因、经过、结果这三个段落内容,必须要从扩写中补上。
首先,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明为甚么会玩这个游戏的原因。包括时间、地点、人物……
接着, 继续问小朋友,玩的过程中几个重要的事项,例如,游戏规则,好玩的、印象深刻的事,或是某个小朋友特别夸张的动作表情……
最后,总结这次游戏的感想与心得。
提问示例:
【背景】这些小朋友在玩甚么呢?有那些人呢?在甚么时候玩?在哪里玩呢?这是一个甚么样的地方呢?请描述。
【原因】为甚么这些小朋友会玩木头人的游戏呢?谁提议的?他会怎么说呢?其他人的反应呢?请描述。
【经过一】这些小朋友中,有谁会说明木头人的游戏规则呢?他会怎么说呢?其他人的反应呢?说说看。
【经过二】接下来谁开始当“鬼”?他做了甚么动作?其他人的动作又是甚么?心里又在想甚么呢?
【经过三】后来轮到谁当“鬼”呢? 他做了甚么动作?其他人的动作又是甚么?心里又在想甚么呢?
【结果】为甚么游戏结束了呢?在甚么状况下结束的呢?你对这次的鬼抓人游戏,心里觉得怎么样?为甚么?
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识字不多,无法独立完成写作,因此,我们的替代方案是设计学习单(如下表),用图画创作帮孩子搭一座桥梁。其余的表格,以此类推,老师可以自行设计。
教师提问 |
文字回答 |
图画创作 |
|
背景 |
这些小朋友在玩甚么呢?有那些人呢?在甚么时候玩?在哪里玩呢?这是一个甚么样的地方呢?请描述。
|
||
原因 |
为甚么这些小朋友会玩木头人的游戏呢?谁提议的?他会怎么说呢?其他人的反应呢?请描述。 |
||
经过一 |
这些小朋友中,有谁会说明木头人的游戏规则呢?他会怎么说呢?其他人的反应呢?说说看。 |
||
经过二 |
|||
经过三 |
|||
结果 |
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课文,老师们不妨试试看用“扩写”这样的方向去设计写作教学,当写作已经成为语文课必须要做的事情,相对也会发现阅读教学要跟学生互动时,更有材料与着力点。
对初学者,这样的引导会很受用.
一来,写作前的引导讨论,主要让孩子搜集题材需要用到的资料,并且习惯在写作前做完整的准备,
二来,当这些资料都讨论充分之后,开始教孩子分类,也就是所谓的按照文体结构做分段,真正下笔的时候,就不会没有东西可写,内容也不至于乱无章法,不知如何组织排序。
诗歌体文章好难教?演出来
在台湾低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,很多文章都是由诗歌体表现,课文不长,但也常常让老师觉得很头痛,几下就念完了,这……到底有什么好教的啊?
首先回到诗歌体的本质,这种文体的特色就是“余韵无穷”,到底是什么韵味,这就有劳读者们去揣想拼凑,不是吗?
既然如此,老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,还原作者未说完或尚未说清楚的部分呀!
一些写给成人的现代诗,因为意境过于抽象,可能让人无法理解,不过,一般语文教科书选编的教材倒是还好,仔细推敲都能读出个头绪。其中又以低年级的诗歌体,最为明确易掌握。
诗歌内容属于记一件事的,其实占了不少,既然如此,那我们就先从标题来判断,这一篇是否属于记叙文体中记事类。
例如,《秋天里的舞会》(二年级上),《大树喜欢交朋友》(一年级下),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记叙文中记事的文章,虽然题目看来是要记叙一件事情,可是诗歌体限于形式及字数的要求,通常都不能完整地表达,
所以,老师若只按照字面上的文字进行教学,学生一定会觉得单调无趣。
怎么办呢?
前面说,诗歌体不能完整表达,那么就让我们这些读者帮忙补充,也就是说,用“扩充文章”或是“把一件事说得清楚又生动有趣”的方法,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作者,想一想如果自己碰到这样的题目,会怎么来诠释呢?
这么一来,上课就不会只局限在那短短的几行字了。
把诗歌体的内容演出来
演戏,这样的形式可以很顺利地将这类文章进行扩充。因为无法根据诗歌体里短短的几句进行表演,需要发展出剧本,再将剧本改写成记叙文。
以下,就以《秋天里的舞会》为例,说明如何将短短的文章扩充。课文如下:
秋天的风,
最爱跳舞了。
树上的叶子,
地上的小草,
一看到秋天来到,
就高兴的和她跳起舞来。
河边的青蛙,为他们歌唱;
红色的蜻蜓,
也随着飞舞。
秋风美妙的舞步,
带来秋天的消息。
-
首部曲:文章的阅读理解
看到标题,我们就要先想到记事的文章结构:
是谁?这个人有什么特色?(背景)
做了什么事?为什么要做这件事(起因)
事件发展的经过情形?(经过)
结果呢?这件事情结束后,人物的反应与感受?(结果、回响)
按照这样的结构,我们再依据《秋天里的舞会》文章内容特色,拟定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。
为什么要在秋天开舞会呢?谁发起的?
舞会中有谁会出场?每一个角色的造型有什么特色?请描述。
舞会中每一个角色会说什么话?会表演什么呢?当时,心里觉得怎么样?
舞会在什么状况下结束?
这场舞会让人觉得怎么样?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
当老师开始提问时,最好能将孩子的回答写在黑板上,以下是其中一小部分的范例:
旁白:每一年秋风精灵,都会在秋天来临时,带给全森林的动植物们一些惊喜。走!我们赶紧去看看,秋风精灵今年有什么新点子呢?
第一幕
秋风:“嗨!大家好!我是可爱的秋风精灵。”(笑咪咪地向大家打招呼)
蜻蜓:“秋风精灵你好哇!今年你要带我做什么活动呢?”(很高兴地张着大眼,扯着喉咙大声说)
秋风:“我喜欢跳舞,我们就来开个舞会吧!”(两手举高转个圈,然后轻快地说话)
蝴蝶:“好棒喔!那我要赶快回家打扮打扮囉!”(挥动着翅膀,兴奋地说)
-
二部曲:分组演戏
除非刻意要有正式演出,否则语文课的演戏最好不要大费周章,劳师动众,除了担心增加师生负担之外,也怕模糊了焦点,耽误了引导写作的部分。
若是有时间或是要比较正式的演出,老师们倒是要注意先将台词朗诵赋予感情,每句话都能说得够味、到味之后,再跟孩子讨论如何加上动作语加强表情。(关于演戏,又是一项大工程,容后续有机会再谈。)
-
三部曲:从剧本编写到记叙文写作
当剧本已经编写好之后,接着就可以进行改写成记叙文的工作了。怎么写呢?
以下是老师带领全班共作的范例:
每一年秋风精灵,都会在秋天来临时,带给全森林的动植物们一些惊喜唷!秋风精灵今年有什么新点子呢?
秋风精灵笑咪咪地向森林里的动植物们打招呼:“嗨!大家好!我又来啰!”蜻蜓马上高兴地张着大眼,扯着喉咙大声问:“秋风精灵你好哇!今年你要带我做什么活动呢?”秋风精灵两手举高先转了个圈,然后轻快地说:“我喜欢跳舞,我们就来开个舞会吧!”蝴蝶听到以后就挥动着翅膀,兴奋地说:“好棒喔!那我要赶快回家打扮打扮啰!”
做这项工作时,老师要不断提醒孩子,要把对话和角色的动作表情连成一句话.
例如:秋风:“嗨!大家好!我是可爱的秋风精灵。”(笑咪咪地向大家打招呼)改成文章的一句话是:秋风精灵笑咪咪地向森林里的动植物们打招呼:“嗨!大家好!我又来啰!”
如果老师能领着学生多写几次,有机会读到其他篇故事体的课文时,提醒孩子并相互对应,就更能理解对话和动作表情在文章中的功能。
从上面的案例中,我们可以发现,要带领孩子们写出一个合理又生动的故事,有几个注意事项:
要先掌握每一段的重点。例如,第一段是故事的起因。
剧本的台词就是故事里的对话,如果能让学生先习惯帮角色想好台词,那么以后他在写记叙文时,就不会忘了让文章的人物对话。
人物除了对话之外,还要有动作表情或感觉,这些在为剧本中的角色写台词时,为了要让演戏的人知道如何扮演,于是,都会在后面括号注解。这么一来,以后写到记叙文时,人物才会活灵活现地登场。
由戏剧引导至写作,有什么好处
一是课程变得趣味,语文课不再只是静静地坐在台下听讲。
二是学生的观察力会更敏锐,例如文中提到叶子这个角色,为了要描述它的外型特色,孩子必须到户外捡拾一些干枯的落叶,然后仔细观察后,想办法用口头语言说明,最后老师在课堂上再将学生的说明转成文字叙述,这样的过程,就是一堂最好的生物观察,也是一堂最生动又有效的作文课。
三是学生会变得开阔又有创意,例如,原本文章提到河边的青蛙,为他们歌唱,到底唱了什么歌呢?歌词是什么呢?请孩子想一想以秋天为背景,舞会为主轴的歌词,秋天的元素,动物们的舞蹈动作……这需要平时的观察,更需要无穷的想象力。
四是当思路被打开,多了角色,有了对话,有了动作表情,学生在写文章时就不会想破头都想不出,到底该写什么才不会让内容乏善可陈,再加上还有基本的课文可供参考,学生不至于限于孤独无助的状态。
五是剧本编写的好处是幕与幕之间分得很清楚,这样的概念刚好用在段落教学,可以教学生明白,什么是分段,该如何将文章切割成一段一段。
这样的语文课,其实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可以实践,有心的老师,不妨试试看吧!
小贴士
温美玉老师
将出席2019星教师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
(4月9日-10日)
分享阅读课程的更多精彩实践
欢迎拉至底部一键报名
End
本文经作者授权整合,并收录于书籍《星教师年度榜样》 感谢温美玉老师支持 编辑丨田佩
星教师投稿邮箱 xingjiaoshi@dett.cn
今日号外 2019星教师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4月山城启幕 聚焦语文/数学/英语/综合实践创新课程最新实践样本
点击下图获取全流程 ▼ ☟☟☟点击阅读原文,获取会议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