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个国家,
都在努力开展面向未来的学校建筑设计;
每一位教育设计师,
都在思索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学习?
“重新定义学校边界、
建构学习生态”,
任重而道远!
我们用一句话,为您呈现《第四届现代中小学及学前教育设施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》嘉宾演讲内容精华。
長泽悟
日本株式会社教育环境研究所所长
東洋大学名誉教授
建筑即是教材,环境亦是教材,教、学相长和融合,与社区甚至世界的关联,是激发新学习的有力方法。
汤志民
台湾学校建筑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
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长
台湾政治大学敎育学教授
以人为导向的设计——时间和使用
做到对人的各项根本特质的尊重,才能真正在学校呈现最好的教育环境。
这样的环境它一定是友善度、故事性、永续性、数位化的结合体。
顾颉
教育建筑设计资深建筑师
澳大利亚Hayball建筑设计公司
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更多的尖端技术可能,空间的搭配也能从基础改变教学的方式…为学习者赋能,如何培养软性能力,成为目前全球主导。
Bipin Bhadran
印度Education Design 建筑设计公司负责人
为学生发展奠基重建学校文化。
针对学习方式的研究,跨时代的对比,学习的个性化社区…设计一定是由内而外的发生,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。
王樱洁
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CEO
蒲公英教育智库视觉艺术总监
校园的未来是什么?核心的话题一定是如何重新定义“边界”。
重新定义学校边界,才能重新建构学习生态,并赋能于成长中的生命。
王小工
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
教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
来自设计者的反思,基于中国国情的变化。教育设计10年,从朦胧未知到综合体的意识,这是对使用者本身的研究和尊重。
共生性的参与,成为教育设计落地程度的重要保障。
王 欣
英国宝麦蓝(Broadway Malyan)建筑设计公司主管建筑师
James Stockdale
英国宝麦蓝(Broadway Malyan)建筑设计公司高级建筑师
跨域设计——创造与合作、聚焦和广阔。
将可变性和使用性做更好的结合,设计需要不是单纯的风格问题,是对使用者和周遭世界的关注,是在关注之后的因地制宜。
钟 乔
深圳筑博联合公设总经理、总建筑师
发起一场关于社会开放性的学校讨论。
张佳晶
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
面对老规范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,是妥协还是坚持?传统还是创新?
黄 春
珠海华发教育集团容闳学校(横琴K12)校长
原北京四中房山分校校长
一位优秀的教育者是怎样的?教育是“润物细无声”,不是不停地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什么,而是要让他们自愿做什么,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…
在遇见最好的别人的时候,往往也就遇见了最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