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上方星教师 → 右上角…→设为星标★
图 | 插图精选
清明 祭奠先人、郊外踏青常被当作清明节全部的意义。然而,孩子们在喜得三日清闲之余,真的有领悟到这个节日的真谛吗?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记住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?
星宝收集整理了很多清明创意攻略,特别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,帮助孩子更加了解我们的清明传统,这才是最有意义的! 探索关于清明的奥秘
为什么大多时候清明节都会下雨?《清明》里的“杏花村”真实存在吗?大概会是现在的什么地方?为什么雨前茶和明前茶的价格差很多……
是不是觉得这些问题非常有意思?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些关于清明的秘密,既让孩子们加强对这个节日的认识,也是对他们知识灵活运用、合作实践能力的有益锻炼。以下罗列一些实践角度供您参考:
1.调查清明节的起源、发展历程,有哪些习俗?
2.二十四节气中,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。作为节气,清明有哪些特点?你还知道其他23个节气的知识吗?
3.关于清明有哪些典故?
4.调查清明节人们祭拜先人的方式,值得提倡的方式有哪些?哪些方式应该摒弃?为什么?
5.向长辈打听家族史,编修简易家谱。
6.我们该如何珍惜和善待生命以及亲情,把感悟写下来。
7.探究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里的科学原理。
8.做一份关于清明的自然笔记,看看大自然在清明时节的面貌。
9.清明是中国美食传统中最好的时节,你的家乡清明有什么时令美食?
10.非华人世界是否有类似清明之类的节日或习俗?
11.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,探索一下风筝的做法和原理吧!
12.在这个传统节日,走访家附近的传统文化遗迹,探索其历史渊源。
13.全家要清明踏青,可否请你合理规划路线及出行准备工作?
特殊作文:为自己写一次“墓志铭”
聂耳:我想我的耳朵是贝壳,聆听大海的声音;
海明威:恕我不起来了;
玛丽莲·梦露把自己三围刻在墓碑上:37,22,35;
……
这些名人的墓志铭有的深刻,有的幽默,但无论何种风格,都是对其一生的精彩概括。
借着清明这一契机,让孩子们试着为自己或已离世的亲人写一次“墓志铭”,不失为促使他们认真看待生命和未来的不错方式。
怎么操作呢?效果如何?看看这位老师的现身说法:
我布置完作文命题后,学生进入自由畅谈环节。我努力激发学生们热情,告诉他们:青春年少,要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约定,这是一种信念,一股动力。学生们开始时是出于新奇,慢慢地认真规划起自己的人生来,怎样才使未来不虚度?怎样才活得有意义?上升到生命的高度,昔日稚嫩的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,变成了哲学家。
再接下来由口头描述进入书面描写,孩子们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承诺,这些文字让我也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审视。
赵启航说:“我赤裸裸地来,又赤裸裸地走。”我看到了他的淡泊,他的超脱。
耿欣悦:“不曾轰轰烈烈,只是踏实温暖地走过。”我感受到她的朴质实干。
王红玉说:“一生热烈追逐,悄然隐没于苍茫海天。”真是活得热情,走得淡然。
李季:“他曾使自己的母亲一生愉悦。”他平凡,但却想到让自己最亲的人过得幸福。
欣赏一篇文章,都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深藏的个性。看到这些文字,作为老师,我放心了,相信孩子们未来无论走哪条路,都会走得健康快乐。
相应的选题还可以有“假如生命开始倒计时,你会做哪些事”等。
清明诗篇趣味改写
最近古诗很火,而古往今来,不少文人墨客都在清明写下了或伤怀或欢欣的诗词名篇,有心的老师不妨以清明为线索,带孩子来一场清明诗词之旅——与孩子们当下的生活有了联系,诗词才能真正走进心里。
除了常见的诗词吟诵外,也可以试试更趣味的玩法,比如周其星老师就带学生对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《清明》做了大胆的改写:
据说,这首诗有故事的。明人解缙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奉成祖之命,题诗于成祖的折扇上,他就题了唐人杜牧这一首《清明》。然而一时不慎,漏掉了一个“行”字。危急之际,灵机一动,他这样读道:
清明时节雨,
纷纷路上人。
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,
有牧童,
遥指杏花村。
真高人也,硬是将一首脍炙人口的老诗谱出了新篇。既有前人解缙示范,我们也不甘落后。那就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进行创意改编吧,尺度大点也不要紧哦。
看看孩子们的激情发挥——
正是清明,
细雨纷纷。
站在山坡,
遥望行人。
春风拂面过,
新生的树叶很柔嫩。
遍地野花,
香气真好闻。
三三两两的扫墓人,
声泪俱下读祭文,
祭文极感人,
我悄悄抹泪痕。
轻声悲叹,
先人都已归土归尘。
问路之时大雨倾盆,
狼狈不堪敲人门。
对面就是杏花村。
这个改写版,四字七字交替,读起来节奏感很强,打着拍子读,有味道。
清明时,
雨纷纷。
云乌黑,
天阴沉。
雨骤倾,
人狂奔。
小儿乐,
大人恨。
清明时,
路无尘。
雨过晴,
太阳狠。
在云南,
菌满盆。
在桂林,
艾染村。
清明时,
在深圳。
小长假,
天气闷。
杜娟红,
茉莉芬。
自问何处寄亲情,
小花一朵敬先人。
这首诗采取三字经般的句式,读起来有板有眼,而且不拘泥于原诗的诗意,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进来,结尾两句七言,依旧保持古意,韵味悠长。
清明时节,
天空阴沉。
细雨滴答,
风声呜咽。
树枝摇摆,
落英缤纷。
路上行人,
三三两两。
思念亲人,
多么诚恳。
人们脸庞,
有着泪痕。
想去喝酒,
解解愁闷。
酒庄在哪?
找人问问。
遇见牧童,
去杏花村。
雨后叶子,
那么鲜嫩。
全部采取四字一句,加上押韵,读起来铿锵有力。
又是一年清明节,
细雨纷纷。
春风吹绿杨柳岸,
柳叶嫩嫩。
三三两两,行人。
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土坑,
寻找家族的祖坟。
望远处,郁郁森森,
念亲人,心头忍。
很郁闷,欲把酒斟。
却不知酒家何处有?
小牧童,牛背上把手伸。
传来酒香阵阵,
那是杏花村。
把酒温,
伤心无处寄,
孤坟魂。
这首才气外露,简直是再创造,几乎不输于原版啊!
今天是清明节,
雨水纷纷。
到墓地的时候,
已接近黄昏。
先人们的墓旁,
杂草纷纷。
清理完杂草,
把香插上,
一根一根。
烧完了纸钱,
拜好了先人。
我们离开墓地,
回到深圳。
回家的路上,
一直在问:
人为什么会死?
先人的灵魂能不能重生?
这首诗所写内容,都是当下的生活,虽然已经离开了原诗意境,但也算是《清明》一诗的现在书写了。
正是清明
细雨纷纷
如丝如针
祭祖的人
三五成群
他们要去上坟
脸上写满悲伤
个个都像丢了魂
怀念亲人
满脸泪痕
借酒浇愁
酒家在哪
找人问问
遇见牧童
遥指杏花村
草青叶嫩
花香如熏
开怀痛饮
兴尽回村
这个版本在维持原诗诗意的基础上,加入了大量描写,四言为主,辅以五言六言和七言,显得灵动不死板。
一首《清明》可以唱出众多的曲调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腔调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《清明》。
(摘录自周其星老师个人公号“星星问答”)
不可错过的活动
清明祭祖,其内涵是孝文化。向已逝的亲人、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,能够借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,让他们知道感恩。也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,献上一束花,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,创造一个让孩子耳濡目染的机会。
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万物复苏、百花盛开的时候,所以,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——踏青节。登高、赏花都是不错的选择,可以让孩子走进自然,感受自然,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,增强五官感受能力。

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所以老早就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这个时候,也正是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。孩子在参与种植、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,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。
清明团子又称“清明馍馍”,“清明蒿子粑”等,是我国中东部一带清明节前后的特有美食习俗,一般在清明节食用。老师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清明团子,让孩子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,并在制作过程中为他们讲解清明的传统习俗。
古时人们就有清明蹴鞠的传统,时至今日,踢蹴鞠相当于踢足球。组织学生来一场快乐的足球赛,既锻炼了身体,也是增进同学情谊的有力方式。
早在唐宋诗中就有清明放风筝的记载,据说风筝起源于祭扫坟墓竖竿拴纸的风俗,后来不仅演化为美丽的风筝,而且形成了清明放飞风筝的民俗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,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愿望,心愿和风筝一起徐徐升上天空的场景,一定会成为你和孩子们美好的回忆。
在清明浓厚的传统氛围里,带学生重温那些有趣的传统游戏,一定非常受欢迎!老鹰捉小鸡、捉迷藏、滚铁环、跳房子、抓子……孩子们会知道,除了电子游戏,现实里也有很多极具魅力的娱乐方式。
采茶
《茶经》云:凡采茶,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间。清明节前后被称为是最佳的采茶时间段。带孩子们去茶园里感受茶叶采摘的乐趣吧,带上草帽、背起竹篓,指尖轻触茶尖嫩芽,小心摘下,现场炒制的春茶,带回家细细品尝,或者当作礼物赠给长辈朋友,对孩子来说岂不美哉?
本文系星教师原创整合,素材来源网络。
编辑丨高蕾
星教师投稿邮箱 xingjiaoshi@dett.cn
仅少量名额 2019星教师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4月山城启幕 聚焦语文/数学/英语/综合实践创新课程最新实践样本
点击下图获取全流程 ▼ ☟☟☟点击阅读原文,获取会议通知